回顾:
红色黑匣子——对记者而言中国经济有多透明?

13.06.2018



讨论嘉宾:

Lea Deuber: 自2016年起《经济周刊》驻中国记者

段炜:德国中国商会干事长

Wolfgang Hirn: 《经理人》杂志记者,新作《中国大佬们:我们未知的竞争对手》

 

主持人:

Tobias Kaiser:《世界报》经济记者和评论员,中德记者交流协会理事会成员



中国经济对记者而言是一个黑匣子吗?这样的不透明是否意味着对国际金融体系有不可预测的潜在危险?2018年六月一日中德记者交流协会在柏林特别邀请了几位专家就此敏感问题进行了探讨。



Wolfgang Hirn作为德国《经理人》杂志的记者, 30多年来频繁前往中国进行报道,刚出版了新书《中国大佬们——我们未知的竞争对手》。他不认为会出现因中国而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尽管多年来许多中国专家都认为中国不透明的经济,以及政府和企业间千丝万缕的关联会导致中国经济崩盘,然而,这个预测至今都没有成为现实。

《经济周刊》驻上海记者Lea Deuber则认为,目前的中国经济现状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事实上,中国经济从长远来说,需要一个有效的新闻机制。这也是许多我采访过的中国企业家不断提到的看法。他们也认为,一个国家没有很好的经济报道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毕竟,没有通过深度调查获得的可靠信息,就使得企业家要在未知和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决定。第三位座谈嘉宾,段炜,也是德国中国商会干事长,在这一点上也同意Deuber的看法:“我们也认同要有更多的新闻自由。我们并不只要德国媒体关于中国经济的正面报道,而是希望有真实的报道。”



段也认为,中国的企业需要将他们的大门开得更大一些,为德国记者有更好的调查提供条件。他希望,借此可以让媒体报道少一点负面的先入观念——这个趋势已经形成:“德国媒体现在对来自中国公司的报道更均衡了,10年前要更糟糕。”Hirn也非常同意,中国公司更多的开放性也会减少德国人对中国投资者的恐惧:“有名或莫名的恐惧,都是因为在德国没有人知道这些公司。”

Hirn也强调,他在中国做调研的时候,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开放度:“作为外国记者,我们基本接触不到国有企业。但是,接触私有企业就完全没问题。”不过,Hirn之后也指出这个区别是相对的:“中国的私有企业从企业自由决策的角度来说,也不是完全的私有。有时候也需要对国家履行一定的回馈,通常是客户数据。”



Deuber也认同他的这个判断。此外,她也观察到,德国企业在不透明和封闭性上也很乐意从中国同行那里获得启发。她参加过一次蒂森克虏伯公司在中国的新闻发布会,记者们提的问题很明显也都是事先说好的。“蒂森克虏伯的经理人们当然很喜欢这样。他们很快也学会了在中国做事的方式。”

 

Markus Wanzeck

摄影:© Esteve Franquesa Parareda


Eine Veranstaltung in Zusammenarbeit mit dem International Alumni Center (iac Berlin).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