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中国走向IT独裁之路?

14.07.2018



嘉宾:

安替: 财新“世界说” CEO,中国著名政治博主
克里斯托弗· 吉森: 《南德意志报》驻北京经济记者
胡永: 北京大学新闻系教授,中国互联网先锋
安妮·仁曾布里克:德国无国界记者新闻发言人

主持:

安娜· 马容:北德电视台新闻部编辑兼记者


中国正走在科技独裁的道路上吗?应中德记者交流协会的邀请,包括安替,克里斯托弗· 吉森,胡永和安妮·仁曾布里克在内的四位嘉宾就中国新的社会信用系统以及大规模的社会数字化监控进行了讨论。作为汉堡德国调查记者年会的一部分,安娜· 马容主持了该场嘉宾讨论活动。



逾45名听众挤满了讨论会所在的会议室。面对热切的听众,来自财新国际新闻“世界说”的记者安替直入主题,如此回复主持人关于嘉宾自估个人信用系统分值的提问:“光是参加出席这个活动,可能就意味着我要被扣掉几分了。”中国的社会信用系统预计最晚于2020年全面实施,整合公民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分。该系统并不仅仅是针对公民在数字世界的行为,比如浏览色情网站或者对政府进行恶意攻击会被扣分,同时也涵盖真实世界。比如,通过在公共空间几百万个摄像头和人脸识别系统的结合,未来一个人帮助老人过马路会获得奖励,而闯红灯则会被扣分。如果一个人的信用分值比较差,那么可能会给他的个人和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障碍,比如一个人信用分值过低,他可能无法购买高铁或者飞机票,或者申请护照时候会遇到问题。



来自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胡永教授强调,在中国我们并没有太多关于这个新的系统的公共讨论。“这是个悖论,我们在中国并不关注,而在西方社会的人却对此相当惊恐。”中国人对于所谓的“数字大哥大”很早就习惯了。胡永解释了在中国缺失的公共讨论背后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因素,即中国人普遍满意国内持续改善的生活标准和城市里良好治安的感觉。安替也同意胡永的观点:“如果通过全面监控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将一个杀人犯抓住,谁还会去批评这个监控系统呢?”

《南德意志报》驻北京经济记者克里斯托弗· 吉森也认同中国嘉宾的印象:“中国尽管也有关于全面监控的讨论,但是更多的是关注技术层面的,即如何可以让这个系统更完善。”大部分中国民众将这个信用系统看成是一个游戏。吉森猜测,未来可能在网络交流网站会有很多单身青年希望借助高的信用分值而在寻偶方面获得成功。




德国无国界记者亚洲部顾问安妮·仁曾布里克则对中国出现的变化表示担忧。“新系统背后的标准和措施并不透明,自2013年习近平担任主席以来,针对异见博主和记者的惩治在不断强化。”同样当前公开的信息中也没有提及,社会信用体系是否也会应用于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身上。“我认为会的。”在北京生活的吉森给出了自己肯定的回答。讨论即将结束之时,安替强调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异:“所有政府都希望拥有数据。不同之处在于这些国家是否拥有好的法治体系,可以限制或者禁止某些数据的采集。”

Sonja Broy

摄影: © Jonas Walzberg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