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从先上网到只上网?——记2013年1月23日在柏林的讨论活动

10.02.2013



演讲嘉宾:

张宁,广州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吴鹏,财新媒体集团视频部主编。

沃尔夫冈•布劳,《时代》周刊网站的主编。


“从先上网到只上网”活动伊始,张宁介绍了在中国记者的培训机会,并解释了网络新闻、博客和微博对本国媒体公司带来的巨大变化。

张宁所就职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就提供了新媒体研究的课程,并提供新媒体新闻记者培训。张认为,新媒体对中国读者比对德国读者更重要,因为深入的、调研类的新闻在中国传统媒体那并不重要,传统媒体不是被国家控制就是受国家影响。

吴鹏(财新媒体集团视频部主编)说,在他看来,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的过渡时期已经完成。他2004年就开始不订阅报纸了。电视也只是偶尔看看,他的消息获取渠道主要来自于网络、博客和报纸杂志的移动应用(App)。

像他这样的中国人有很多。吴鹏说,数字媒体通常都是最快而且是最可靠的消息源,数字媒体为中国的新闻提供了很大的机会。但对记者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因为数字媒体对记者的工作速度和效率要求更高。同时,市场上也不断出现创新的产品和应用,这不仅针对中国记者、对德国记者也是很大的挑战。

沃尔夫冈·布劳补充说,数字媒体不仅在中国帮助出产好的新闻。多样性、竞争、新闻压力到处都开始出现。读者变得更加有自我,更解放,读者不仅消费新闻产品,同时自己也能提供新闻产品。

布劳说,媒体消费在三方面有巨大的改变:对某一传统媒体品牌的忠实度将变少;读者的注意力变得更挑剔;媒体消费也变得更加全球化。很多德国人除了看《时代》周刊和《明镜》的网络版还会看《卫报》和《纽约时报》。这一变化应该引起小语言环境下(比如德语)的媒体公司的思考,面对全球竞争,某些小语言环境的媒体公司的生存也成疑问。

布劳认为,“报纸危机”这一提法有误。“危机”这个词隐含意思(危机)总会过去,发展还会继续。但对报纸来说,“危机”是不会过去的。他认为,尽管报纸时代可能会终结,但新闻仍将继续发展,会比以前变得更强。但那些吃记者这碗饭、并能生活的很好的记者数量将会减少。

 

马库斯·范采克

回顾